一、ISEF 参赛形式的核心规则
- 个人与团队参赛的双重选择
根据 ISEF 官方规则,参赛者可自由选择个人项目或团队项目(2-3 人)参赛。这一政策自赛事创立以来始终未变,旨在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以最适合的方式展示科研能力。例如,2024 年获得生物化学类一等奖的上海中学国际部学生唐浩天,即通过个人项目完成了高难度的原型机制造。
- 团队项目的具体要求
人数限制:每支团队最多 3 人,且所有成员需满足参赛年龄(参赛当年 5 月 1 日前未满 20 岁)和年级要求(9-12 年级)。
分工明确性:团队项目需在申报材料中详细说明每位成员的贡献,并在现场答辩时接受评委对协作深度的考核。例如,2024 年能源类一等奖项目 “Acoustic Filtration” 由 Justin Huang 和 Victoria Ou 共同完成,两人在超声波技术应用上的分工与互补成为获奖关键。
- 个人项目的独特优势
独立性:个人项目更强调研究者的自主探索能力,适合对单一领域有深入兴趣的学生。例如,2024 年 George D. Yancopoulos 创新奖得主 Grace Sun,凭借独立研发的 “新型化学掺杂策略” 在有机电化学领域取得突破。
灵活性:个人项目无需协调团队成员时间,可更高效地推进研究。但需注意,项目需在 12 个月内完成,且研究周期不得超过 18 个月。
二、不同地区的参赛路径与选拔机制
- 中国大陆学生:附属赛层层筛选
晋级路径:学生需通过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英才计划” 等国内赛事晋级,最终由中国科协选派代表参加全球总决赛。
竞争激烈性:2025 年 “四川科学工程大赛” 名额缩减至 3 个 / 校,学生需提前一年准备项目,部分学校甚至要求在暑假前完成校赛选拔。
- 海外学生:区域赛与官网申报并行
美国本土:学生需通过地区赛(如加州科学展)晋级,部分学校限制 10 个项目 / 校参赛,或要求参与校内科研社团。
其他国家:例如加拿大需先参加 CWSF(Canada-Wide Science Fair),新加坡学生需通过 SSEF(科学与工程博览会)选拔。
- 外籍学生在华参赛:特殊通道
在中国就读的外籍学生可通过 “四川科学工程大赛” 竞争 5 个晋级名额,2024 年该赛事吸引了 100 余名国际学校学生参与。
三、参赛策略:个人 vs. 团队的利弊分析
维度 | 个人项目 | 团队项目 |
研究深度 | 可聚焦单一领域,探索高难度课题 | 多学科交叉,适合复杂系统研究(如环境工程、生物医药) |
时间管理 | 自主性强,无需协调成员节奏 | 需制定详细分工计划,避免进度拖延 |
资源需求 | 依赖个人能力与导师支持 | 可共享设备、数据,降低实验成本 |
评分侧重 | 独立性、创新性、个人表达能力 | 团队协作、分工合理性、成果整合度 |
获奖案例 | Grace Sun(有机电化学晶体管) | Justin Huang & Victoria Ou(超声波净水技术) |
成功案例参考:
个人项目:2023 年上海中学国际部学生雷轩,凭借 “灵长类动物特异性癌症睾丸抗原研究” 获得 ISEF 总决赛一等奖,其独立完成的基因表达分析成为评审焦点。
团队项目:2024 年 Michelle Wei 与团队合作开发的 “二阶锥规划算法”,通过分工优化计算效率,最终斩获 Regeneron 青年科学家奖。
四、参赛准备的关键步骤
- 项目选题与规划
学科选择:ISEF 涵盖 22 个学科,包括动物科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等。建议结合兴趣与社会需求,例如 2024 年获奖项目多聚焦可持续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
研究周期:项目需在 12 个月内完成,且不得包含超过 18 个月前的研究内容。
- 材料提交与评审流程
必备文件:需提交研究计划、伦理审查表(如涉及人类 / 动物实验)、摘要(250 字以内)等。
评审标准:
科学价值(30%):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
研究过程(30%):实验设计严谨性、数据完整性。
团队协作(仅限团队项目):分工合理性、成员贡献度。
- 语言与展示能力
英语要求:项目材料需为英文,现场答辩需具备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
展板设计:需包含研究背景、方法、结果等,避免复杂术语,注重可视化呈现。
五、常见问题解答
Q1:团队成员是否必须来自同一学校?
A:否。团队成员可来自不同学校,但需确保所有成员符合参赛资格,并在申报材料中注明各自学校信息。
Q2:个人项目能否转为团队项目?
A:不允许。一旦提交参赛形式,中途不得更改。
Q3:获奖概率如何?
A:全球总决赛晋级率约为 0.18%(近千万学生中选拔 1800 人),团队项目获奖率略高于个人项目(约 55% vs. 45%)。
Q4:是否有年龄限制?
A:参赛当年 5 月 1 日前未满 20 岁,且需为 9-12 年级学生。
六、选择适合的参赛形式,最大化科研价值
ISEF 允许个人与团队参赛,两者并无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匹配学生的科研目标与能力。个人项目适合独立探索者,而团队项目则能培养协作与跨学科思维。无论选择何种形式,成功的核心在于:
选题的社会价值:解决现实问题(如气候变化、疾病治疗)。
研究的严谨性:遵循科学方法,确保数据可重复。
展示的专业性:清晰传达研究成果,突出创新点。
相关文章: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ISEF(STEM),科创竞赛天花板!有何含金量?该如何参赛?
ISEF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申请美国大学最有价值的竞赛之一
科创天花板!ISEF竞赛参与方式/晋级途径/学科设置/奖项设置一文讲清
科创天花板——2025 ISEF竞赛新改革变化!附带竞赛全面介绍
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有哪些科目?为什么推荐ISEF竞赛?
国际高中生偏爱的ISEF到底是什么?一文详解ISEF比赛内容/适合学生/晋级路径/含金量
如何找到ISEF的导师或实验室资源?
中国学生参加ISEF需要通过哪些国内赛事(如青创赛)晋级?ISEF获奖率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