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认识 “中学生英才计划” 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英才计划” 是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自 2013 年联合实施的国家级人才培养项目,旨在选拔品学兼优、学有余力的中学生,通过 “名师带高徒” 模式,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激发科学兴趣,提升创新能力,为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输送后备力量。
该计划通过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形成 “发现 - 培养 - 输送” 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模式。截至 2024 年,全国累计培养 1.1 万余名学生,73% 进入 985/211 高校,40% 继续深造基础学科,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储备力量。
我要了解英才计划
二、2025 年 “中学生英才计划” 主要任务及安排
根据《“中学生英才计划” 工作管理办法(试行)》,2025 年计划选拔约 1800 名学生,覆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 5 个学科,由 58 所高校的顶尖科学家担任导师,培养周期为一年。
(一)导师推荐与学生遴选
导师资质:
导师原则上从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导师中推荐,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水平科技工作者。2025 年江苏省确定 30 位导师,每位导师培养不超过 5 名学生;广州市联合中科院研究所及高校导师团队,覆盖多学科领域。
学生选拔流程:
中学推荐:参与中学推荐高一学生,学科成绩排名前 10% 或综合成绩前 15%,学科竞赛省级一等奖获得者可免潜质测试直接入围面试(如江苏省 570 个推荐名额中,竞赛获奖者优先)。
学科潜质测试:全国统一线上考试,重点考察学科基础和创新思维(如江苏省 4 月 12 日测试,广州、贵州等地同步开展)。
面试环节:通过测试的学生参加导师分组面试,面试与入选比例不低于 3:1,综合考察科研兴趣、逻辑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生培养
培养模式:
个性化科研项目:导师为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参与课题研究、学术报告、实验室实践等(如新疆大学学生需提交课题报告、成长日志,贵州学生参与野外考察和学术论坛)。
跨学科资源整合:高校科协协同教务部门,组织科技人文交流活动,如冬令营、国际竞赛推荐等(如 2024 年化学学科冬令营在武汉大学等高校举办)。
中学协同培养:
参与中学选派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技能,将培养纳入校本课程,保障学生每月至少与导师见面一次。
(三)学生评价
过程性评价:
初期评价:导师在培养第 1 季度末评估学生科研状态和课题进展。
中期汇报:省级管理办公室组织学生中期成果展示,如广州特训营要求提交阶段性研究报告。
结果性评价:
年终从科学兴趣、学科知识、创新潜质、综合能力等维度全面考核,优秀学生可获推荐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如新疆学生需通过课题答辩,江苏学生需完成导师评价)。
三、2025 年 “中学生英才计划” 实施范围与进度安排
实施范围:
城市: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 25 个城市,包括太原、呼和浩特、大连、哈尔滨等中西部城市。
高校:全国 58 所高校参与,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江苏省新增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
试点省份:江苏、广东、贵州、江西、新疆等 27 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江西省新增 10 所试点中学。
进度安排:
时间线精简版:
3 月:高校确定导师名单;
4 月:中学推荐、学科测试、面试;
5 月:公布入选名单,启动培养;
12 月:年终评价与成果展示。
时间线完整版(以江苏省为例):
3 月 30 日:导师注册审核;
3 月 31 日 - 4 月 7 日:学生申报与中学推荐;
4 月 12 日:全国统一潜质测试;
4 月 19-20 日:面试;
4 月 26-27 日:拜师仪式;
全年:科研实践与交流活动。
四、关键环节深度解析
导师推荐:
导师需具备 “四有” 标准:有水平(学科领军人才)、有热情(热心青少年培养)、有团队(科研团队支持)、有投入(保证指导时间)。例如,贵州大学导师团队由院士、教授组成,为学生提供科研资源。
学生遴选:
学科竞赛优势: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奥赛中获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可免测试直接入围,如江苏省 570 个推荐名额中,竞赛获奖者占比显著。
综合素质考察:面试环节注重学生科研兴趣、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如广州市特训营要求学生提交科创作品或研究计划。
学生评价:
多元评价体系:结合成长日志、课题报告、导师评价和中期汇报,如新疆学生需提交实验记录和文献综述,江苏学生需通过年终答辩。
成果转化:优秀学生可参与国际竞赛或发表论文,如 2024 年 “英才计划” 学生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SEF)中获奖。
五、2025 年 “中学生英才计划” 有关要求
高校责任:
高校党委统筹培养工作,整合资源搭建协同平台,将 “英才计划” 纳入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如中国海洋大学成立导师团队,与 “基础学科拔尖计划” 联动。
中学支持:
参与中学需将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保障学生科研时间,如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为学生开设科研技能选修课。
经费保障:
中央及地方财政提供专项经费,如新疆按每人 5000 元标准拨付培养经费,高校需专款专用。
“中学生英才计划”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核心工程,2025 年将进一步深化高校与中学协同机制,强化导师指导力度,完善评价体系,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对于中学生而言,这是接触科研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对于国家而言,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布局。未来,该计划将持续扩大覆盖范围,优化培养模式,为科技强国建设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相关文章: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ISEF(STEM),科创竞赛天花板!有何含金量?该如何参赛?
ISEF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申请美国大学最有价值的竞赛之一
科创天花板!ISEF竞赛参与方式/晋级途径/学科设置/奖项设置一文讲清
科创天花板——2025 ISEF竞赛新改革变化!附带竞赛全面介绍
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有哪些科目?为什么推荐ISEF竞赛?
国际高中生偏爱的ISEF到底是什么?一文详解ISEF比赛内容/适合学生/晋级路径/含金量
如何找到ISEF的导师或实验室资源?
中国学生参加ISEF需要通过哪些国内赛事(如青创赛)晋级?ISEF获奖率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