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2025 年江苏省 “中学生英才计划” 由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指导,江苏省科协、教育厅共同实施,旨在选拔 150 名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高一学生,通过 “科学家带徒” 模式开展为期一年的科研实践。该计划自 2013 年启动以来,已累计培养 1.1 万余名优秀中学生,江苏作为首批试点省份,十年间培养学员 484 名,2025 年计划培养规模较往年扩大 20%,覆盖全省 13 个设区市。
二、2025 年选拔工作核心安排
- 培养高校与导师阵容
2025 年江苏省确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所高校为培养单位,共推荐 30 位基础学科领域资深专家担任导师,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杰青等顶尖科学家。每位导师原则上指导不超过 5 名学生,确保个性化培养。
- 参与中学与推荐机制
全省 30 所重点中学具备推荐资格,推荐名额总计 570 人。其中,苏州、南京等教育强市推荐名额占比超 50%(如苏州 85 人),苏北地区首次实现全覆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全国联赛(江苏赛区)中获得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可免学科潜质测试直接入围面试,且不占用所在中学推荐名额。
- 选拔流程与时间节点
导师申报:3 月 30 日前,高校完成导师资格审核,通过 “中学生英才计划” 网络平台公示名单。
中学推荐:3 月 31 日 - 4 月 7 日,各中学通过校内选拔推荐学生,学生需在官网(https://zxsycjh-kp.cast.org.cn)完成注册并选报导师。
学科潜质测试:4 月 12 日,省级管理办公室组织线上测试,内容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基础能力。
面试考核:4 月 19 日 - 20 日,通过测试的学生参加高校导师分组面试,面试入围比例不低于 3:1。
拜师仪式:4 月 26 日 - 27 日,入选学生与导师正式结对,同步启动培养计划。
我要了解英才计划
三、培养模式与特色亮点
- 科研实践体系
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配备高校导师(科学家)和中学指导教师,形成 “大学 - 中学” 协同培养机制。
课程设置:包含学科前沿讲座、实验室实操、课题研究三大模块,例如南京大学为数学学员开设《大学数学基础》课程,东南大学计算机学科提供 AI 算法与芯片设计实践。
成果展示:学生需在培养周期内完成至少 1 项科研报告,并参与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 资源支持与保障
高校开放资源:学生可使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图书馆等科研设施,如南京农业大学向生物学科学生开放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
专项经费:省级财政为每位学员提供不低于 5000 元的科研补贴,用于实验耗材、学术交流等支出。
升学衔接:优秀学员可优先参与高校 “强基计划” 选拔,部分高校明确 “英才计划” 学员可免笔试进入 “拔尖计划” 复试。
四、常见问题解答
Q1:哪些学生具备申报资格?
A:需满足以下条件:①高一在读;②品学兼优,综合成绩年级前 10%;③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任一学科表现突出,或有相关竞赛奖项。
Q2:学科潜质测试考什么?
A:测试内容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占比 60%)、逻辑思维能力(30%)、科研素养(10%),题型为选择题与简答题,时长 90 分钟。
Q3:面试形式是怎样的?
A:采用 “导师组 + 学生” 面对面答辩,重点考察学科兴趣、创新思维、科研潜力。部分高校可能增加实验操作环节。
Q4:培养期间需要投入多少时间?
A:每周至少 8 小时,包括 3 小时理论学习、4 小时实验室实践、1 小时组会研讨。寒暑假需参与集中科研活动。
Q5:如何获取最新资讯?
A:可关注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 官网、“江苏科协” 微信公众号,或直接联系省级管理办公室。
五、报名与准备建议
- 材料准备清单
个人简历(含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经历)
成绩单(高一上学期)
导师推荐信(非必需,但可增强竞争力)
学科特长证明材料(如竞赛获奖证书、论文等)
- 备考策略
学科基础:重点复习高中数学、物理、化学核心知识点,拓展大学先修内容(如微积分初步、有机化学基础)。
逻辑训练:通过历年 “英才计划” 测试题、公务员考试逻辑题提升思维能力。
科研素养:阅读《科学》《自然》等期刊科普文章,了解学科前沿动态。
- 导师选择建议
优先选择与自身学科兴趣匹配的导师,可通过高校官网查看导师研究方向。
关注导师培养成果,如是否有学员获得重大竞赛奖项或发表论文。
六、政策展望与社会意义
2025 年江苏省 “中学生英才计划” 将深入落实《“中学生英才计划” 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 年)》,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选拔精准度:引入 AI 测评工具,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学生科研潜质。
培养衔接:推动高校 “强基计划” 与 “英才计划” 深度融合,探索贯通式培养路径。
区域覆盖:进一步扩大苏北、苏中地区项目中学数量,实现全省 13 个设区市优质资源均衡布局。
该计划不仅为优秀中学生提供了接触顶尖科研资源的平台,更通过 “大学 - 中学” 协同机制,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早期培养探索了新范式。对于有意向投身科研事业的学生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 “提前体验” 机会,也是通往顶尖高校的重要通道。
相关文章:
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 ISEF(STEM),科创竞赛天花板!有何含金量?该如何参赛?
ISEF 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申请美国大学最有价值的竞赛之一
科创天花板!ISEF竞赛参与方式/晋级途径/学科设置/奖项设置一文讲清
科创天花板——2025 ISEF竞赛新改革变化!附带竞赛全面介绍
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有哪些科目?为什么推荐ISEF竞赛?
国际高中生偏爱的ISEF到底是什么?一文详解ISEF比赛内容/适合学生/晋级路径/含金量
如何找到ISEF的导师或实验室资源?
中国学生参加ISEF需要通过哪些国内赛事(如青创赛)晋级?ISEF获奖率高吗?